Week6-9 <<
Previous Next >> Week10-14
Article impression
DesignCollaboration
這一本主要講述到何謂協同設計,所謂協同設計是指為了完成某一設計目標,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隊員,通過一定的信息交換和相互協同機制,分別以不同的設計任務共同完成這一設計目標。協同設計往往都可以,使產品變得更加優秀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技藝與專長,就能彌補各自不擅長的領域。一個成功的協同設計,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,如本文所提到各種設計工具:
- FIGMA:非常適合在設計文件的同一區域中包含多個人。您可以時時觀看隊友的設計或在同一個設計上一起工作。是一個以協作為優先的共享工作區工具。
- MARVEL:是一個更簡潔、規範和專注的空間,非常適合與非設計團隊成員進行協作。允許採用更標準化的協作形式,使客戶可以輕鬆地與我們合作。
- Zeplin:是一個有用的傳遞工具,使開發人員可以深入研究設計工作的細節。
- Quip:是集思廣益在產品/流程文件的絕佳平台。用它來記錄和組織團隊成員在項目上需要了解的所有環境和知識。
總結:毫無疑問的,協同合作對於設計的共同管理、控制和改善是一個有效的策略,因此透過協同作,成本會因為無效率的人工流程的減少而大幅降低,設計創作的能見度會因此提高,資產的利用率也會改善。然而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,這些效益必須建立在「實踐」上,要把策略轉化為行動,讓每個人專注於各自技藝與專長。要達成協同合作的策略,必須改善資訊的管理,縮減各夥伴間資訊能力的差距。其間當然存在著各項挑戰,但只要與設計的夥伴們多加協調,並善用資訊科技的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協同合作功能,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。
EngineeringProductDesignCollaboration
本文與來自六個產品製造商的 34 名工業和工程設計師 進行了有關實際產品設計項目的深入採訪,最後簡化了協作流程,以創建具有代表性的流程模型,發現了四種類型的典型協同產品設計流程及其特徵:
- 類型 1: 由ID (工業設計師)主導的概念驅動過程。
- 類型 2: 由ID (工業設計師)主導的內外聯合過程。
- 類型 3: 由ED (工程設計師)主導的由內到外的流程。
- 類型 4: ID&ED (工業與工程設計師) 協同流程。
在研究協同設計過程中,使用紮實的理論方法收集數據和分析,在進行深度訪談時,案例的公司選擇設置三個標準:1.公司應生產中等複雜的電子產品。2.獨立的工業設計和工程設計部門。3.市場上領先的公司,生產精心設計的高質量產品。來增加協同的適用性,再來是選擇受訪者的條件,至少要有兩年以上公司工作經驗,參與至少一個產品開發過程的周期,能與同行的緊密合作和互動,最後是面試的程序,要有效率的訪談,主要分為四個主題:個人信息、設計過程、角色和專業知識、交互,受訪者必須提供詳細的背景訊息,為了避免面試官產生偏見,在每一次的會議都要有會議記錄並且錄音,以便之後的一些發展。
每個人都會有經歷設計的過程,儘管轉錄數據都包含與設計過程有關的信息,但它們都與其他內容混合在一起,包括項目情況和目標、個人角色、技能和知識,所以我們必須再確定每個人的經歷。下一步是通過鑲嵌法將公司的設計過程,結合到協同設計過程當中,在鑲嵌方法中,結合交叉檢查的局部過程,有利於提高可靠性和通用性。一旦制定了公司的協同產品設計流程,就將它們分類以確定它們的目的和條件,再通過簡化公司的設計流程,以幫助它保持可比性和基本特徵。
我們確定了協同設計過程類型的存在,根據工業和工程設計師的深入訪談,建立起了協同設計流程,發現了四種類型的協同設計過程,根據設計過程早期階段的不同進行分類,四種類型的過程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用於不同的目的。有時是戰略性地用於開發新設計或重新設計,有時是因為內部和外部因素而應用,工業設計師是有影響力的,而且是擴展的。
MechanicalDesignProcess
第1章 成功的設計:
主要是向我們介紹電子產品外殼設計,首先呢要求設計一個產品,就必須了解到客戶需要什麼,在一個一個把要求給列出來,並將每一個目標實現,一個成功的產品,必須要有完整的規範,整個團隊需要有各個領域的人,來互相交付整個工程工作,一個好的團隊要會時間分配、資源分配、優先級管理、符合產品規格、實現成本目標、各項目的報告,首先不管什麼職業都一定要遵守約定,必須要按規定來、按時交貨,資源要有效的分配,不能擅自將整個資源變動,管理呢是需要針對單個項目以及相對於爭奪相同資源,產品成本是工程經濟的基本,設計師必須注意成本目標、零件的材料和工藝選擇、適合產品整個生命週期、將成本信息提供給團隊,最後就是將各個項目的情況寫成報告。再來設計人員要知道,在何時切換素描、細部化兩種模式,素描是一個非常快速的構思階段,只使用鉛筆來完成構想,細部化就是提供某些部分的詳細說明,在這種詳細的模式下,就可以準確的計算出設計的關鍵部分,設計經常伴隨著溝通及評論,溝通及評論是設計成功的必要條件,互相交流來傳達有關設計的訊息,各個不同身分的人,都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創新想法,因此設計中涉及的其他主要團隊及其通常的功能,來完成設計成功的一大步。
第2章 構建設計:
我們在設計一個產品,都必須要先從產品構思開始,為了要證明產品構思的理念是對的,就要模擬或做出構建原型,首先設計師的工作就是,設計一個全新的產品,或是繼續設計現有的產品,全新的設計在基本上是沒有任何限制的,延續設計是針對產品的一些部分,來進行修改的,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也會面臨,跟全新的設計一樣困難的挑戰,要考慮到不破壞原本的系統結構,但是也可以利用現有的設計來進行更改,再來是現有的設計重大改變,設計師要更改整體設計的一部分,就需要修改很大一部分,因此與全新設計相比,存在更多約束。設計一個產品系統是有很多種的,設計人員必須要牢記各種設計系統,其中有關注個人責任、了解該設計交互的其他設備、熟悉整體的系統功能,在構思草圖這是項目是理想的階段,一旦想法採用某種形式,就可以輕鬆地對其進行審查和修訂,審查其想法並進行原型製作,最後再分析及修改來進行最終測試,通過後就可以正式批准生產的設計。
開始製作後要考慮的東西就多了,產品的壽命、要求的環境溫度、成本的考量、生產的各尺寸及數量等等,還有最佳的放置位置及間隙距離,主要設計最有效的系統安排,首先要考慮的標準,是產品的總體尺寸,他們必須確定是否可以在,給定的總體規模內滿足所有要求。零件和外殼的最佳間隙距離,如果要保持特定的距離的外部尺寸,則設計必須允許公差的最厚外殼、最大零件尺寸,對於給定的整體大小,對象之間的距離將有一些特定的限制,對象之間的距離將取決於對象的尺寸公差和對象位置的公差。在大多數設計當中,都必須使物體的整體尺寸變小,這導致設計對象縮小之間距離,使總體尺寸和所產生的重量最小化,所以我們的東西通常重量輕、較小的生態足跡、有效的節省空間、降低成本,盡可能地滿足客戶需求。
第3章 考量結構問題:
堅固的產品需要一個好的結構設計,為了滿足條件我認為我們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礎,以便其他設計可以以此為基礎,我們需要利用各種材料強度來提出結構解決方案,定義通用流程來考慮電子外殼結構設計,滿足客戶來應付在各種環境下使用。在材料的強度上,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強度,還需要考慮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,設計電子外殼結構,要先收尋是否有類似產品,使用該產品設計好的解決方案作為快速起點,只是會缺乏創造力而無法解決特定產品的問題,快速粗略計算設計,對於簡化結構元素上使用了基本設計方程,在複雜的分析中來進行討論,最後是過度的設計,雖然能解決一些問題,但過度設計可能會導致產品成本增加。結構設計過程中有通用的六種步驟,相似設計可能是自己公司的產品,也有可能是公司外面的競爭產品,分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,通常是電子外殼中的幅度和方向,是指物件、零件、構件的動態力,現有結束條件是確定對象的最終條件固定和自由,建議材料和橫截面為確定支撐這些力所需的材料和橫截面組合,使用最大應力公式來判斷最佳組合方案,合併功能查看正在組合的零件的另外想法方面,是實際上要從一個單個零件創建兩個單獨的零件,此舉可以降低總體成本,所需的安全因素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,必須確保工作人員與客戶的安全,不能因成本高或費時就不考慮。
第4章 材料與工藝:
看完了設計的結構基礎,我們就要開始來了解,如何選擇組件的各個零件,材料和工藝的組裝和維修,將是設計產品所需要考慮的,成本會是設計過程中做出選擇的決定因素,各個零件的材料、生產零件的過程、組裝零件的組裝程序、測試零件和組件的測試程序、制定質量控製程序、滿足服務要求,在對於產品上是非常重要的選擇。電子外殼在設計師腦海中,有非常多永恆的問題,通稱為設計師的思維空間,將項目進度或設計問題傳達給設計團隊的其他成員,以及需要誰進行設計審查,是要考慮的情況中比較重要的。
總結:產品的設計階段需要全面確定整個產品的結構、規格,來確定整個生產系統的佈局,因而,產品設計意義重大,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意義。如果一個產品的設計缺乏生產觀點,那麼生產時就將耗費大量費用來調整和更換設備、物料和勞動力。相反,好的產品設計,不僅表現在功能上的優越性,而且便於製造,生產的成本低,從而使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得以增強。許多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的企業都十分注意產品設計的細節,以便設計出造價低而又具有獨特功能的產品。設計屬於熱門的戰略工具,好的設計才是贏得顧客的重要關鍵。
Week6-9 <<
Previous Next >> Week10-14